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的手术改进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的方法改进. 方法:对109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以期取得最高的取出率A、术前检查从B超检查改进为核磁共振扫描,避免了术中的”盲”取行为;B、切口改进为乳晕下缘切口,避免了术后腋窝方向、胸侧壁、中线部位等部位的残留,而且此切口较为隐蔽,切口痕迹不明显.C、采取先尽力完整地剥离切除水凝胶周围包膜→尽力完整地取出注射物”假体”,再清除被水凝胶浸润的广泛变硬的组织及肉牙肿等变性组织(包括乳腺实质内、胸大肌内、乳房内侧靠近中线处、乳房下皱襞处、乳房外侧和腋窝等胸壁其它部位),避免了先抽取注射物再剥离包膜和肉芽肿变性组织的艰巨性.D、术后残腔不单纯是生理盐水的冲洗,而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将残存的水凝胶含量降到最低,并用碘伏、甲硝唑溶液、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这样既能将残留降到最低,而且又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如感染、粘连等).E、注射量很大的患者,取出后乳房皮肤松弛、下垂,对于这些患者取出后同时行乳腺组织的悬吊、乳头的重新定位,这样乳房的形状会有所改善. 结果109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取出前均行MRI扫描,检查结果有以下情况:1、注射物所形成的”假体”基本完整;2、注射物所形成的”假体”基本完整;3、注射层次基本清楚;4、注射物向腋中线游走;5、注射物全部位于胸大肌下;6、注射层次差引起胸大肌分层隔离;7、注射层次差,形成”蜂窝”状改变;8、注射物游走至胸大肌及乳腺组织内;9、注射物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整齐;10、假体隆胸后又注射PAAG引起感染;11、注射隆胸后引起哺乳期乳腺炎;12、注射物游走--乳房形成”哑铃”状改变;13、注射隆胸取出同时植入假体,但仍然较多残留.109例均在MRI引导下行水凝胶取出,术中所见亦与MRI所见相符,并在MRI引导下成功取出95%以上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诊断结果与临床、术中所见及术后诊断结果相符.普通培养无菌落生长,而病理检查则显示肌肉间隙、乳腺组织内、皮下、胸肌筋膜内广泛异物存留,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及少量纤维组织包绕. 结论:A、不管是黑白B超还是彩超只能大概显示乳房的组织结构,并不能清楚地显示注射物的分布层次及部位(特别是注射物出现游走、多层次分布时),如果连PAAG分布情况都不能分辨清楚,术中就很难有针对性甚至”盲取”,也就很难有较高的取出率,本科认为目前最好的术前检查就是核磁共振扫描.MRI(核磁共振)的方法,其具有无射线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等优点,可清楚显示注入物所形成的”假体”的位置及其完整性,MRI的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的截面图能准确定位注射物的分布部位和层次,可清楚显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分布情况、游离HPAG分布范围及其与胸壁的立体结构关系等,给临床医生直观可靠的印象,对医生的取出手术能起到准确的引导作用.B、手术必须在直视下进行(乳晕切口),不赞成某些医院选择腋下(乳房外侧)或乳房下皱襞切口(在本科手术的病例中,就有几例之前在别的医院采用这种切口的患者,她们的取出率都不高,如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的3例,她们的乳房上极甚至腋窝都有不少残留,如采用的腋下即乳房外侧切口的2例,她们的乳房内侧靠近中线及乳房下皱襞处均有不少残留)C、所谓包膜是指注射物(PAAG)与乳腺、胸大肌组织接触后所形成的反应物,简单地可以解释为一种组织反应,不管是乳腺还是胸大肌都会形成包膜.包膜当然有厚薄之分,这跟每位注射隆胸患者的组织反应轻重有关.绝大部分注射隆胸病例即使注射层次较差,但总有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总有一包膜相对完整的注射物”假体”,因此能否完整剥离这一包膜、取出这一相对完整的注射物”假体”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第一步.
假体隆乳术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美容外科 手术方法 术后并发症
唐志荣 罗盛康 江桂华 孙中生 汪海滨 徐翔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22-123
2007-03-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