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乌拉圭回合后,关税化和降低关税水平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国际贸易保护的手段逐渐转向卫生检疫(SPS)、技术标准(TBT)、反倾销和诸如国家安全、国际收支平衡、国内产业冲击等保障措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往往容易启用保障措施来保护国内的农业,发达国家往往易于采用卫生检疫、技术标准和反倾销手段来阻止国外农产品的进入.2001年中日之间持续了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战正是在这种国际贸易保护方式转变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突出反映了现代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的一些特征. 本文旨在分析本次贸易战产生的背景和深层原因,评述本次贸易战的影响和后果,最后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考.
农产品 贸易 政治经济学 关税
何秀荣 T.Wahl 陈永福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1-35
200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