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方法:采用3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己烯雌酚西药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后按不同方法干预治疗3个月,通过对血清中反映骨代谢的各种生化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西药己烯雌酚对该模型的干预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证实针刺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探讨其防治机理.结果:分析所测数据,Model组与Sham组比较,Model组的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s-ALP)、骨钙素(s-BGP)及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P)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子宫湿重及雌二醇(E2)水平显著下降(P<0.01),体重显著增加(P<0.01),血清钙(Ca)、磷(P)略有升高,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复制成功.针刺组大鼠的各项检测指标与骨质疏松症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与己烯雌酚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但两组E2水平相当(P>0.05)·结论:针刺能明显阻止去卵巢雌性大鼠体重的猛增及子宫的萎缩,提高去卵巢雌性大鼠的雌激素水平,纠正去卵巢雌性大鼠骨的高转换率,以保持适度的骨转换,从而使骨代谢趋于平衡,减少骨质丢失,其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骨高转换率而实现其作用的.
针刺 骨质疏松症 骨高转换率
胡运光 马界
四川省中医研究院针灸专科医院,610031
国内会议
桂林
中文
149-153
200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