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发展思考
循证医学(EBM)的定义是:以审慎、明确及明断态度,寻求及采纳当前最佳的医疗决策来治疗病人;与此同时,引进有规范的处理方法进行临床研究,以及严格鉴定和领会研究所得的优点和缺点.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心血管医学是循证医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心血管治疗药物先后出现了溶栓药物群、”普利”群、”他汀”群、”沙坦”群以及血小板膜蛋白Ⅱb/Ⅲa阻断剂群.不仅如此,循证医学还指导着广大临床医生的医疗实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的临床试验报道逐一评价和再评价了治疗急性心梗、心力衰竭等重要心血管疾病的系列药物,不断改写了这些重要疾病治疗方法和诊疗指南.循证医学的新模式指导着新药的研制,循证医学的思想和严格的方法学为药物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所提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对世界临床实践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给我国传统医学工作者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21世纪生命科学将会迅猛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上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新世纪里抓住机遇,取得更大发展和突破,是找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制作中医药的系统评价,提供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促进循证中医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组织评价方法研究小组,开展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的研究;加快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积极与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合作,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与分中心,组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评价;建立临床评价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加快临床评价、系统评价、报刊编辑人员的循证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建立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资料库,汇集中医药临床评价的资料;加强英文翻译;组建覆盖中医药各科疾病的系统评价小组,不断地产生中医药的系统评价报告;加大循证医学的科普教育.因此,应从中医药特点出发,在遵照常规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包括中医证候和生存质量等科学、客观、多维的疗效评价体系,以评价中医药疗效,并使之逐步得到公认.这其中包括:公认的疾病疗效评价标准:要注重标准应用的国际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完善证候的指标变化评定标准:以基本证候为突破口,通过设立问卷、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评价其效度、信度等,构建证候量表.建立生存质量的评定量表:不同人群由于居住环境、民族风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别,使用的量表的评价内容有所不同.西医的量表评价内容用于中医药疗效评价时,应结合中医特点适当修改.不同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差异,评价内容也应不同.如若能根据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疾病的中医证候标准和生存质量测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是自意义的尝试.面对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威胁,中西医结合循证心血管病学必将为我们提供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快速获取信息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与新近系列研究所取得的客观科学证据有机结合,从广大患者利益出发,为患者解除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中西医结合循证心血管病学将成为我们控制心血管疾病不可缺少有力武器.
循证医学 中西医结合 心血管病学
刘新灿 胡宇才 朱明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450000
国内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专题研讨会
广州
中文
177-181
2006-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