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與種植方式對紫色土侵蝕與養分流失的影響研究
在涪陵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内建立六个径流观测社区,对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进行定点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各社区径流量、産沙量总体趋势是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采用自然生态修复措施社区径流量与産沙量均低於其他社区,3.66m3的径流量仅有0.41kg/m3的産沙量,是紫色土坡耕地上防治水土流失可以推广的一种方式.在采用顺坡耕作措施的社区中,径流量与降雨量达到显着正相关,而産沙量与降雨量未达显着,径流量和産沙量大小顺序均爲25°-坡耕地>20°-坡耕地>10°-坡耕地>15°-坡耕地,在15°-耕地上径流量与産沙量均爲最小,但15°-是否是涪陵区最适宜的耕地坡度,仍有待今後收集更多的降雨资料加以分析说明.对一次强降雨进行养分流失观测,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産沙量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开发建设专案弃土弃渣监测点径流量与産沙量均高出其他社区许多,说明了开发建设水土保持专案中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耕地坡度 种植方式 紫色土侵蚀 养分流失 涪陵区
何丙輝 周璟 劉立志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重慶,400716 重慶涪陵區水土保持辦公室,重慶涪陵,408000
国内会议
第五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
云南东川
中文
665-672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