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抗脑缺血损伤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课题组总结近30年的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血瘀腑实”为缺血性中风主要病机,活血通腑泻下为其常用治法之一;认为活血通腑泻下治疗中风具有广泛的意义:一、毒邪损络是中风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其中”热毒”需清解,”痰毒”需祛化,”瘀毒”需活血,”腑毒”需通下,通腑泻下可通便、下积、泻实、逐水,及时清除和抑制这些有毒物质,减轻其对脑脉的损伤;二、中风发病关键为气血逆乱、风阳上扰,气机诸邪不得潜降,通腑泻下,取其顺降下趋之势,平其亢逆向上之乱;三、洁清”奇恒之府”一脑.脑之精汁为脑髓,不得有浊毒它邪上犯脑窍,通腑泻下以祛邪实,清通脑窍,复其清明;四、通导胃肠之实,使邪有出路.文献分析表明,活血通腑泻下治疗中风应用频度较高的药物依次是大黄、枳实、芒硝、栝楼、胆南星、厚朴、桃仁、丹参、水蛭等,所有通腑方剂都运用了大黄.大黄为通腑泻下的首选药物,并具有活血逐瘀之功效.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于以往大黄治疗中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证实大黄抗脑缺血损伤的效果;筛选大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保护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对有效部位及其单体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进行比较,并揭示其作用机制.课题对大黄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大黄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大黄 脑缺血损伤 血瘀腑实 缺血性中风 病机 活血通腑泻下法
李建生 梁生旺 刘敬霞 郑晓珂 刘轲
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郑州,45008
国内会议
扬州
中文
322-325
2006-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