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微区域集水系统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资源紧缺一直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山区发展的”瓶颈”因素,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人口还没有安全可靠的饮水供应,13亿人缺少符合要求的饮用水.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大幅度下降,印度南部海岸平原,地下水位自1965年以来下降了30m(Doty,et al,1987).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以0.25~0.6m的速度下降.在可利用的水资源接近枯竭的同时,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面积耕地还是”靠天吃饭”,农林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2003年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其中云南省的局部地区在5~7月份的雨季近70天滴雨不见;2005年西南地区的四川南部和云南全省又遇到了50年不遇的旱灾,大春作物无法下种栽苗,云南省筹措3000万元应急资金用于抗旱,调集全省有关部门各级干部参加抗旱救灾第一线工作,但对于缺乏水源的山区小流域只能”望旱兴叹”,一筹莫展.与此同时,这些山区耕地遇到暴雨则产生严重水土流失,2005年6月10日在云南抚仙湖畔一小流域40main内降雨46mm后,在农地监测径流场产生了场降雨2000t?km-2的土壤侵蚀强度.因此,旱灾频繁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应该以水为由,从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控配置上拓展思路.本文研究,1微区域集水系统的产生背景,2农林业集水系统的研究进展,3微区域集水系统的特点,4微区域集水系统的功能。

微区域集水系统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水资源利用

王克勤 和俊 陈奇伯

西南林学院,昆明,650224 云南省水利厅,昆明,650000

国内会议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乌鲁木齐

中文

20-27

2006-09-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