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骨不连接区组织成骨成分改变的研究

目的:观察骨不连形成过程中骨断端组织成分的变化,确定骨不连接区陈旧组织的8成骨能力.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在前臂中段截除1.0cm骨段,去除骨外膜,封闭髓腔,分别于4、6、8周后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并行BMP免疫组化染色,比较骨断端组织成分的变化.制作肥大性骨不连兔动物模型,仍行上述观察和检测,比较BMP、DCN成分变化. 结果:骨缺损区随着时间延长,骨断端的骨痂逐渐减少,组织成分渐向纤维瘢痕组织变化,且BMP染色变淡.骨不连接区BMP、DCN成分可见染色,较正常骨折区染色明显减轻. 结论:动物骨缺损和骨不连动物模型形成确切,由于骨断端的缺损、局部血供的破坏以及骨折区成骨因子的减少,导致骨断端的成骨过程中断,大量形成的软骨细胞停止向成骨细胞以及骨细胞的方向发展,而改向成纤维细胞方向转化最终形成纤维瘢痕.

骨不连区 骨断端 组织成分 成骨转化 纤维瘢痕 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韩昕光 毕郑刚 彭伟 刘志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骨科,150001

国内会议

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

广州

中文

85-87

2007-03-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