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电针治疗实验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各因素对疗效影响的差异,优选周围性面瘫的最佳电针治疗方案,为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1、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各半,采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左侧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2、54只免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采用针刺时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电针波形(密波、疏波、疏密波)、腧穴配伍(面部+头穴、面部+体穴、面部+头体穴)的三因素三水平搭配组合方案,随机分入L9(34)正交表安排的九组实验中,进行实验观察,共观察四周.3、指标检测:采用电生理的方法测定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4、统计学分析在SAS for windows8.0统计软件上完成.正交分析采用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采用急性期、选择电针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治疗实验性周围性面瘫可以使MCV恢复最快,且各因素对疗效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针刺时机>电针波形>腧穴配伍.结论:1、电针治疗兔实验性周围性面瘫最佳方案为急性期、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2、不同因素对电针治疗免实验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其中针刺时机的正确选择对疗效影响最大,其次为电针波形,再次为腧穴配伍.

周围性面瘫 电针时机 临床疗效 电针波形 腧穴配伍

孙忠人 卫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国内会议

第六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76-81

2006-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