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复合麻醉心脏手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结17年针刺心脏手术麻醉临床研究,结合动物实验,依据”经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则,从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太阴肺经(云门、列缺)双重取穴,用于加强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和保护,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有效的降低了围手术期风险因素,提高了病人的术后康复质量.同时以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为评价指标,证明本研究所选针刺穴位对心脏手术病人围手术期风险具有调控作用,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形态学分析方法,初步推论针刺对心脏手术病人风险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以及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病人进行临床研究,采用①血流动力学监测;②ELISA;③电镜;④流式细胞仪;⑤免疫组化;⑥原位杂交;⑦TUNEL法⑧RT-PCR;⑨western blot;⑩放射性同位素Tc99m-MIBI测定等技术,通过观察①代谢指标: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SOD活性,肌酸磷酸激酶(CPK)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血气分析及乳酸值;②冠状动脉血流量(CAF);③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测定;④心肌细胞电镜观察;⑤粘附分子表达的测定;⑥血流动力学监测;⑦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和蛋白表达测定;⑧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测定;⑨心肌细胞凋亡;⑩凋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①临床研究证实了针刺麻醉应用于心脏手术病人,心脏自动复跳率,心肌缺血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ICU和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气管插管全麻病人.②强调在针刺麻醉心脏手术时”经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则,证实手太阴肺经(云门、列缺)双重取穴的疗效.结论:①从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取穴,初步论证了”经穴所在,主治所及”取穴与心脏手术围手术期风险调控存在相应关系.证实手太阴肺经(云门、列缺)双重取穴的疗效,提示循经取穴的局部和远端的协同效应.②通过针刺复合麻醉心脏手术临床证明针刺可心脏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缩短ICU和住院时间,增加公共卫生资源利用率.
针刺麻醉 心脏手术 心肌保护 手术风险 医疗费用 资源利用
王祥瑞 蔡美华 卢中平 杨庆国 王一山 杭燕南 孙大金 许灿然 周嘉 王震虹 郑拥军 林函 秦亮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78-182
2006-1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