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的划分对比及特征
分布于西藏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珠穆朗玛峰一带的前寒武纪变质地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最重要的变质岩带.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程的重要窗口.地质构造复杂而独特,历来倍受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二十世纪以来不少中外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岩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不断地推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但是,本区前寒武纪仍然存在诸如:变质岩的层序、组成与叠置方式、变质作用的特征、变质作用的时期、是否存在震旦-寒武纪地层等重要地质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该区进行1: 25万聂拉木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在剖面测制和地质填图中对该区变质岩系从剖面到区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本区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作用类型、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变质时代、变质岩组的叠置关系、变形变质特点与变质事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综合对比研究,发现本区并不存在寒武纪地层,前人划分的震旦-寒武纪肉切村岩群,实际上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不存在寒武纪地层.对本区变质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划分和解体,重新厘定了本区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和涵义.从下到上将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为聂拉木岩群和肉切村岩群,并将聂拉木岩群划分为友谊桥岩组、曲乡岩组、康山桥混合岩和江东岩组四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将肉切村岩群划分为扎西宗混合岩和塔吉岭岩组二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本区震旦-寒武纪地层的否定和前寒武纪地层层序系统的建立与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划分,对于深入研究高喜马拉雅变质基底杂岩带的特征、开展变质地层层序区域划分对比,探讨青藏高原前寒武系构造格局和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喜马拉雅地区 前寒武纪 变质地层 造山带 变质岩 同位素地质年龄
邹光富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88-291
2005-1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