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秦岭中生代花岗岩环斑结构的岩浆混合成因

环斑结构自1891年芬兰地质学家Sedoholm首次描述以来,其成因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已提出了多种机制,如出溶作用、岩浆的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岩浆上升时压力和水含量的变化等.然而,这些机制并不能解释环斑结构所有的成因问题.例如,出溶作用难以解释碱性长石的卵球状形态和奥-中长石外壳及多层外壳;岩浆混合是否适用于巨大均匀的岩基(如Wiborg)似乎也存有疑问(Romo et al.,1995).因此,环斑结构成因仍未能很好解决.从研究的方法上看,以往对环斑结构成因的研究主要是从岩浆结晶过程中压力的变化的影响来探讨的,而对温度影响的论述不多.对环斑结构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条件和机制(p-T和成分演化)的研究实例还很少.本文研究秦岭中生代花岗岩环斑结构的岩浆混合成因。

秦岭中生代 花岗岩 环斑结构 岩浆混合成因

王晓霞 王涛 Ilmari Happala 卢欣祥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P.O. Box 00014 河南省地质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3

国内会议

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杭州

中文

164-165

2005-1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