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晚中生代岩浆侵位序列对造山带垮塌的响应:野外接触关系、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在板块聚合的过程中,大陆板块的深俯冲普遍导致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带和造山带下加厚地壳的形成.这种加厚地壳结构在尚未垮塌的造山带,如青藏(Spratt J E,et al,2005;Meissner R,et al,2004)、Alps(Ebbing,J,2004)、南Urals(Berzin,R et al,1996;Echtler H P,et al,1996)和南Trans-Hudons(Lewry J F, et al,1994;Luocas S B,et al,1994;)造山带仍保存完好.然而,在业已垮塌的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如大别-苏鲁(Leech M L,2001)、Caledonian(Van Staal C R,et al,1995;Meissner R,et al,1993)和Variscan(P閞ez-Esta(笠鳥)A,et al,1994;Costa S,et al,1995)造山带,加厚地壳和高原已经消失,伴随造山带的垮塌,普遍形成变质核杂岩和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因此,这些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活动往往记录有造山带由加厚地壳到伸展减薄的信息,是研究造山带垮塌过程的重要对象。
大别山晚中生代 岩浆侵位序列 造山带垮塌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野外接触关系 变质核杂岩
续海金 马昌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44-146
2005-1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