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天文时纬残差异常与地下视电阻率异常的原因:震前超低频能量释放?

上个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后,发现了天文时纬残差异常与天文台附近地区所发生强震的关系,后来逐渐被多个天文台站观测到的多个震例进一步证实.但这一关系的地球物理机制仍是一个正在探讨中的问题.已有文献指出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由震前地方铅垂线偏斜引起,而地方铅垂线偏斜又是因地下物质的密度一应力变化而导致的.我们发现,天文时纬残差异常与其后续地震的关联方式,与地震预测手段之一的视电阻率方法与后续地震的关联方式相似.本文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地震前地下密度一应力变化引起地方铅垂线偏斜进而引起天文时纬残差变化,同时地震前地下密度一应力变化亦可引起地下深部物质视电阻率变化.即,同一种原因引起了两种表象相似的结果.这两种异常共有的超低频特性,可能对应着一种缓慢而剧烈的震前能量释放.蠕滑作用是对这一机制一种可能的解释.

地震预报 天文时纬残差异常 地下视电阻率 铅垂线偏斜 密度应力变化 蠕滑

赵复垣 张国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

国内会议

2006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167-173

200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