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头、月、三角、钩骨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研制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及临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45侧成人腕骨标本,保留腕掌、背侧韧带,切除大、小多角骨和舟骨,游标卡尺测量头状骨、月骨、三角骨、钩骨各骨间距和四骨聚合时的最大横径、纵径和最大厚度;然后,解剖出头、月、三角骨和钩骨,观察各骨的形态;游标卡尺测量各骨的参数. 结果:头、月、三角、钩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头月间距最小,为(24.75±3.13)mm,钩月间距为(29.46±2.85)mm、月三角间距为(26.48±2.08)mm;三角骨的厚度最小,为(8.76±0.91)mm;四骨聚合时最大横径在(30.02±2.39)mm范围内. 结论: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有比较恒定的骨性标志,按照这些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具体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依据测量的数据及头、月、三角、钩骨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能设计出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临床中只要按照测量数据进行手术,可避免并发症,提高四角融合率.
腕骨测量 四角融合 内固定器械 解剖学
覃励明 徐水清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196-199
2005-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