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场地地震影响系数取值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抗震设计首先要确定建设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建设场地地震动参数主要包括地震动幅值、反应谱形状及强震动持续时间.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弹性反应谱理论作为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理论,根据大量实际地震记录的反应谱进行统计并结合工程经验判断规定设计反应谱.规范所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式给出.由于地震波是一种包含多个振幅、多个频率的复合波,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并且目前对地震的规律性认识还很不足,在抗震设计中安全与经济两个矛盾日显突出.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给出的用于地震作用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了适当调整.近几年在北京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发现,通过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场地相关反应谱与抗震规范给出的反应谱有差异.为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抗震设计的影响,本文根据北京市某场地的地质条件,对该场地由抗震设计规范确定的反应谱和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反应谱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北京地区由实际记录的地震波转化得到的地震影响系数进行分析,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原因。
建设场地 地震影响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 反应谱
朱国祥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439-1446
2006-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