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自1983年德国报道了首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以来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ESBLs种类已超过150种,其产生菌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一起,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医院感染病原体.目前分四类:1.TEM型;2.SHV型;3.CTS-M型;4.OXA型及其它型.ESBLs中数量最多的是TEM或SHV型酶,近年来CTX-M型和OXA型ESBLs也在迅速增多.1989年德国和阿根廷几乎同时分别从大肠埃希菌和伤寒沙门菌中分离出一种新的ESBLs即CTX-M酶,它具有ES-BLs的特性:1.丝氨酸活性Ambler”s A类或D类β-内酰胺酶;2.能水解氧亚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广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水解活性强;3.活性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其特点为对头孢噻肟的水解活性远高于头孢他啶,因而被命名为头孢噻肟酶(cefotaximase)家族.CTX-M酶PI值较高(一般>8),主要由质粒介导产生,随着被报道地区日渐广泛,该酶已成为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新热点.本文报道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院感染 大肠埃希菌 头孢菌素

蔡琰 范昕建 吕晓菊

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国内会议

首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

成都

中文

115-117

2004-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