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红外增强效应纳米金膜的制备新方法
基于羟基化的玻璃和石英基底修饰3-氨基乙基-3甲氧基硅烷(APTMS)偶联分子,然后二维自组装金溶胶晶核的策略已被应用于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量.硅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也是主要红外窗口材料之一,与玻璃和石英不同,硅表面必须经过特殊处理使表面产生羟基.最近我们采用硅上羟基化后偶联”有机浆糊”来粘结一层不同尺寸的纳米金溶胶,然后采用化学镀法使金颗粒长大直至成为导电性良好的金膜.与传统硅上化学镀金法相比,此方法不使用含氟试剂,降低了在还原过程中引入其他金属杂质的可能性.这些不同阶段得到的金纳米颗粒层(膜)可以用于透射或现场电化学内反射表面红外研究,并呈现可调控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效应.
表面红外增强效应 纳米金膜 光谱学 电化学
霍胜娟 严彦刚 李巧霞 徐苏凡 蔡文斌
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国内会议
福建厦门
中文
53-54
2004-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