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总合草苔虫抗癌活性成分研究
草苔虫又名苔鲜虫和群虫,属真体腔动物,是海洋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之一.苔藓虫种类很多,约有50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种是总合草苔虫(BugulaneritinaLinnaeus),也称多室草苔虫.该群体呈红褐色或紫褐色,呈草丛状,每支有两个虫两列,交互排列.总合草苔虫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水域.我国沿海从渤海到南海的西沙群岛的多盐海域都有分布.其群体常附着在船底、渔排浮桶及网箱等海洋水下设施上,为底栖鱼类和软体动物所喜食的饵料,同时也是海洋的主要污损物之一.1982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Pettit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从生长于加利福尼亚海域的总合草苔虫中分离到第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单体,用单晶X-衍射法确定了它的结构,为一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命名为草苔虫内酯1(Bryostatin1).以后,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研究,从不同海域生长的草苔虫中共分离得到20个此类成分(Bryostatins1-18和Neristatins1-2).其中,bryostatin1已在美国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是极有希望的抗癌药物.我国在海洋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起步较晚,对海洋主要污损物之一草苔虫的研究更是空白.为充利用和开发我国的草苔虫资源,作者对其资源分布、抗癌活性成分及其抗癌活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南中国海 草苔虫 抗癌活性 药物学
林厚文 易杨华 姚新生 吴厚铭 釜野德明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200433 沈阳药科大学,110015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031;日本神奈川大学理学部
国内会议
浙江宁波
中文
161-163
200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