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性砷中毒基础研究工作进展
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上个世纪30年代才被人类确认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现已知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的流行,孟加拉、印度和中国是流行较重的国家.我国大陆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新疆发现地砷病以来,先后在内蒙古、山西、吉林、宁夏、青海、贵州等省、区发现了地砷病病区,特别是近些年通过全国调查及水源含砷量筛查,又在安徽、河南、北京、四川等省、市查出超标井,其中有些地区还发现可疑病人.目前,按病区乡人口计算,全国受威胁人口约300万,确诊病人超过万例.上述病区是按我国现行饮水砷卫生标准最大值不超过0.05mg/L而确定的,若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水含砷量卫生标准0.01mg/L计算,我国超过该标准的人口数预计达数千万.饮水含砷量过高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砷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是至今在动物身上未能获得致癌模型的极少数致癌物之一.这一切影响了砷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砷在体内代谢模式、诱导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影响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分化和凋亡以及诱导氧化应激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将我国学者在地方性砷中毒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综述如下.包括,1砷导致的基因组损伤及其作为砷中毒标志物的研究,2我国学者在地方性砷中毒发病机理研究中对脂质过氧化学说的研究,3砷对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4改饮低砷水对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工作。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病 流行病学 水源含砷量 饮水卫生标准 砷代谢模式 脂质过氧化学说
付松波 陈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7届暨中国地方病协会氟砷委员会第3届全国氟砷中毒学术会议
哈尔滨
中文
182-187
2005-1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