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棉铃虫微孢子虫疾病流行对其发生危害的控制作用

笔者于1997年在保定进行田间调查时发现一种寄生于棉铃虫的微孢子虫,确定为Nosema属.微孢子虫的传播途径对确立适宜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室内感染试验表明,染病雌虫与对照雄虫的卵感染率最高达83﹪;而染病雄虫与对照雌虫则最低,仅为7﹪.说明棉铃虫微孢子虫是经卵巢传播,雄性生殖细胞在传播中不起作用.田间传播试验的卵感染率及幼虫感染率比室内试验稍低,其原因是田间有天然棉铃虫成虫存在,其次是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在自然条件下易死亡.

微孢子虫 棉铃虫 感染率 传播途径

冯书亮 王金耀 王容燕 曹伟平 杜立新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保定,071000

国内会议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309-313

2005-04-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