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跨神经元变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下运动神经元轴突所组成的周围神经即下运动神经元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康复和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采用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其中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均对应分为7天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每组6只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大鼠制作T10水平全脊髓横断模型.在预定取材时间自腓总神经入肌点处向近端切取10mm该神经,分别行天青、美蓝染色光镜观察及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腓总神经光镜观察发现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腓总神经髓鞘和轴索出现明显退变,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同时出现轴突发芽现象.超微结构观察进一步明确了一系列退变征象:轴索内线粒体肿胀,轴浆内微丝、微管溶解,髓鞘板层结构破坏,雪旺氏细胞增生,空泡变性现象.上述病理变化呈逐渐加重.退变的同时,腓总神经出现大量的新生神经纤维-轴突发芽现象. 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水平以下存在跨神经元变性.

脊髓损伤 跨神经元变性 周围神经发生 下运动神经元 临床治疗

张庆民 关骅

北京市康复中心 北京西山医院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

重庆

中文

1-4

200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