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用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价的sEMG技术

目的:采用sEMG信号分析技术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LBP)患者腰部肌肉活动的sEMG信号特征及其主动运动治疗效应.方法:19名正常人对照组和19名非特异性LBP患者分别于主动运动治疗前、后在等惯性力腰部肌肉测试与训练系统上依次完成”等长-动态-等长”运动负荷试验,采集双测L5-S1部位的sEMG信号,计算并比较不同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复杂度(C(n))和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均值和斜率变化.结果: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LBP患者的C(n)下降率明显快于正常人,MPF和C(n)均值明显低于正常人,而﹪DET均值明显高于正常人;主动运动治疗后,患者MPF和C(n)均值提高,而﹪DET均值下降.结论:运动负荷试验过程中LBP患者腰部肌肉sEMG具有多种不同于正常人的信号特征,这些信号特征有望成为LBP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表面肌电 腰部肌肉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运动治疗 sEMG技术

王健 方红光 Markku Kankaanpaa

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8 浙江大学计算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Department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Kuopio University,Kuopio 70211,Finland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上海

中文

31-33

2005-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