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信中的误码掩盖技术初探
如今,用于视频通信的压缩编码算法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传输数字图像所需的比特率.例如,ITU-T用于会议电视的H.261和H.263等标准,ISO用于娱乐视频的MPEG-1和MPEG-2等算法.这些算法都使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帧间预测运动补偿(MC)和可变长编码(VLC)等方法来压缩数据.当经过压缩编码后所得的压缩视频码流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特别是在具有较大噪声干扰的窄带信道(如PSTN或移动信道),或有可能丢包的信道上传输时,容易发生误码.并且误码在接收端解码时会引起扩散,使重建图像的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该误码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压缩编码去掉了视频图像内大量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使得编码端输出的图像具有比原始图像较少的冗余信息,从而造成压缩后的图像对信道误码十分敏感,即易受信道误码的影响.为减少由于信道误码引起图像失真,人们正进行着种种努力.其中,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前向纠错(FEC)及遇错重发(ARQ)等方法外,仅仅基于解码的或者和编码相结合的多种误码掩盖的方法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实时传输的观赏视频图像,它是对已发生错误的一种弥补,因而是一类比较独立的、对改进误码图像的观赏质量有很大作用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误码掩盖时,必须首先进行误码检测.在检测到有误码发生的基础上,对所收到的受损数据进行误码掩盖.当然,还可以让编码端进行适当的配合,如增加信源编码器的纠错功能,再施加误码掩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视频通信 误码掩盖技术 压缩编码算法 遇错重发
龚时镠 朱秀昌
国内会议
珠海
中文
111-114
2000-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