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与经济腹地的空间可达性模型分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旨在改造东北工业落后的局面,加快东北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调整与倾斜必然会带来投资的转移,也将东北产业界都优化调整,东北三省的经济繁荣期即将来临.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双核结构模型(陆玉麒,1998),大连这个港口城市必须发挥出它的边缘性,实现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东北区域经济的繁荣和高速发展.因此,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成为与之相呼应和配套的任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运输需求的增长(荣朝和,2002).大连港要发挥边缘城市的产业外延传送带(HepworthandDucatel,1992)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港口基础实施与集疏运网络的投资力度,从而来满足未来运输需求增长的需要.大连港承担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和80﹪左右集装箱运输货运量.大连港规划到2010年前投资的270亿元建设10大项目构建国际大港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网络通道(刘友洪,2003).大连港的陆向经济腹地主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和哲里木盟).从腹地的相对独立性上来看,具有一定的货源优势,薄弱的环节是东北地区集装箱,特别是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太少.内支线1998年才开通,但集装箱航运量潜力巨大(杨树,2003).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依靠的是内陆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带来经济发展良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存在诸多的切入点,实现东北腹地经济空间可达性的提高是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介绍了 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与经济腹地的空间可达性模型分析.
航运中心 空间可达性 港航业 东北工业
赵大伟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工程与物流学院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169-171
2005-03-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