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EASI导联与常规监护导联监测心肌缺血的比较研究

随着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治疗已发展为以逆转心肌缺血和终止心肌坏死过程为目的.然而,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治疗的开始时间.研究发现,许多AMI的病人在入院时常常不能确诊;在最后确诊为AMI的病人中,只有24﹪~60﹪的病人在第一份ECG上就有ST段改变”2”,因此,对于以急性冠脉综合症收住CCU的病人,需要采用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监护手段来及时发现心肌的急性缺血和损伤,以便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为此,心电监护技术已经从单导联的心电波形监测发展到连续性ST段监测、标准12导联连续监测和EASI12导联监测,以适应监测心肌缺血的需要.但研究表明,CCU护士在为ACS病人进行心电监护时,95﹪~97﹪的护士使用标准Ⅱ导进行单导联心电监测”3”,而ACS病人发生心肌急性缺血和损伤时的ECG改变具有导联特异性”4”,单纯标准Ⅱ导联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观察到ACS病人的心肌缺血和损伤改变”5,6”.标准12导联心电图虽然仍然是诊断心肌急性缺血的重要指标,并且是用于判断是否采用溶栓治疗的惟一指标”7”,但其缺点是不能进行连续监测.标准12导联连续监测系统虽然解决了上述缺陷,但却又存在胸部放置电极过多、占用胸部常用诊断检查和抢救的部位和妨碍病人活动等缺点.EASI导联系统是以心电向量描记法的双极假设理论为基础,通过心电向量叠加原理,利用4个导联电极监测到12个导联的心电信号,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于实施.本研究旨在评估目前CCU病房中常规选择的监护导联和EASI12导联对于发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有效性和敏感性,为ACS病人心电监测的导联选择提供依据.

EASI导联 心肌缺血 护理管理 冠状动脉再灌注

吴瑛 马小宁 徐艳 谢建军 庞蓓蕾 王艳玲 张亚荣 李淑迦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100069,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国内会议

2006中国护理大会

北京

中文

198-200

2006-08-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