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计划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中耳炎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比较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剂量分布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评价在鼻咽癌3D计划放射治疗中中耳功能保护的可能性,同时了解放疗后时间、化疗、T分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40例80耳有完整听力学检查材料的鼻咽癌3D计划放射治疗的患者进入此项研究.所有病例放疗前后均经耳部体检,电测听及声阻抗测听,放疗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电测听以500,1000,2000,4000Hz听阈平均值计算气骨导差,声阻抗根据鼓室图分为A、B、C三型,A型为正常鼓室图,B型为中耳鼓室积液,C型为咽鼓管功能不良. 结果:79耳符合声阻抗分析条件.放疗后62﹪耳与放疗前保持不变,13﹪耳得到改善,25﹪耳恶化.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剂量分布在恶化耳与其他各组耳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0耳电测听分析结果,放疗后无变化耳58﹪,改善耳12﹪,恶化耳30﹪.分析剂量因素对声阻抗结果的影响,恶化组的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平均受照剂量为5379.81±706.01cGy,不变组的平均受照剂量为4735.72±812.30cGy,改善组的平均剂量为4652.86±809.78cGy;分析剂量因素对电测听结果的影响,恶化组的中耳及骨性咽鼓管平均受量为5229.38±778.11cGy,不变组的平均受量为4719.64±744.82cGy,改善组的平均剂量为4702.38±922.21cGy.统计分析发现三组的剂量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T分期变化及1年内或1年后时间分组对听力测试结果的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化疗对听力测试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在鼻咽癌3D放射治疗中,如将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剂量控制在4700cGy以下,则可明显减少延迟性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对中耳鼓室腔及骨性段的保护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能性减少.放射性中耳功能损伤发病高峰在1年内,在放疗前具有正常听觉功能者,放疗1年后有更多的机会从放射损伤中恢复.
鼻咽癌 3D放射治疗 放射性中耳炎 临床病理 临床治疗
王胜资 阎小军 郭明 蒋家琪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疗科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104-110
2006-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