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如何在小群体母牛中开展种牛培育

我国养牛历史虽然源远流长,规模庞大,但主要为役用或役肉兼用.随着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养牛目的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以获得肉产品或乳产品为根本性目的.在肉牛业发展上,由于国内原有品种产肉性能低下,经济效益很不明显,一度制约了我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70年代末,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下,国外专门性肉用品种逐渐引入我国,加之人工授精技术成功运用,强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肉牛业的大发展.由于我国在肉牛生产方面起步较晚,肉牛生产主要以杂交改良为手段,这就需要大量优质的种公牛为支撑.但由于种牛受使用年限限制,需要不断补充、更新.完全依赖于进口进行种牛更新不太现实,所以对引入种牛进行有效地扩繁和选育提高,培育自己优秀的种牛成为当前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关键.可是引入品种个体数量有限的事实,加速了品种退化,给种牛培育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本文通过近10年来的种牛培育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在小群体母牛中进行种牛培育的方案。

母牛 种牛培育 肉牛生产

耿繁军 陈美凯

河南省纯种肉牛繁育中心,河南,郑州,450002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

石家庄

中文

97-99

2005-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