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籼水稻品种改良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我国中籼水稻品种改良经历了由高秆品种、改良高秆品种、矮秆品种、半矮秆常规品种和杂交种到现代超级稻品种等5个典型阶段.本试验以上述5个阶段16个代表性的中籼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演进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水稻产量逐步提高.品种改良提高了抽穗前水稻的干物重和吸氮量以及抽穗后氮素向籽粒的运转.抽穗期吸氮量以及抽穗后氮素运转率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穗分化期水稻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硝酸还原酶(NR)、Fd-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以及灌浆初期籽粒中GS和NADH-GOGAT的活性对抽穗前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以及抽穗后氮素运转起重要作用.GS、NR和GOGAT的活性明显受到氮肥的调节.穗分化期和灌浆初期氮代谢酶类活性的提高能增加抽穗前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促进氮由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运转,提高水稻产量.品种改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现代品种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但品种改良没有能够提高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

水稻 品种改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生理机制

刘立军 杨建昌 徐伟 王志琴 朱庆森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江苏,扬州,225009

国内会议

全国第十一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30-40

2005-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