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锈钢钝化膜形成和破坏过程微观形貌特征的原位ECSTM研究

本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自制的恒电位仪控制系统组成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ECSTM),对处于0.5MH<,2>SO<,4>+0.02MNaCl溶液中的不锈钢试样进行控电位原位(in-situ)研究,获得不锈钢表面的纳米尺度的动态形貌图象,并对照ECSTM图象对不锈钢不同电位下的EIS谱图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不锈钢的电化学性质由钝化区和点蚀区共同决定;当从活化区电位进入活化-钝化过渡区电位0V后,表面形貌发生较大改变,原有的自然钝化膜的缺陷和沟槽得到修复;随着极化时间的延长,0V下的钝化膜趋向于晶粒细化;0.2V、0.5V、0.8V、为钝化区的三个电位值,ECSTM和EIS实验表明:0.2V极化对钝化膜有整平作用,随时间延长,钝化膜晶粒趋向于合并,此时不锈钢表面的阻抗最大;0.5V极化时,在钝化膜薄弱处萌生微腐蚀点,且随时间延长,蚀点不断生长,表面阻抗明显下降;0.8V时,原有的点蚀坑进一步生长,但其它位置的钝化膜晶粒仍会进一步有序生长,阻抗又有所增大.

电化学性质 钝化 腐蚀机理 微观形貌 扫描隧道显微镜

胡艳玲 胡融刚 邵敏华 林昌健

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厦门) 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

国内会议

全国腐蚀电化学进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昆明

中文

20-24

2000-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