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与常规通气模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压力控制机械通气(PCMV)模式、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的对比研究,评价ASV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48例,所有病人均行气管插管,存在自主呼吸.其中24例按PCMV-ASV-PCMV顺序行机械通气;另24例按PSV-ASV-PSV顺序行机械通气,前后两次PCMV及PSV的设置不变.ASV模式行机械通气时,调整每分钟通气量百分比(MV%)和病人理想体重(IBW),使之达到和PCMV、PSV机械通气时相同的每分钟通气量,并记录各项指标.比较每次机械通气后45min的血气分析(ABG)、呼吸力学、病人所做的功(WOBp)、气道闭合压(P0.1)、吸气时间压力乘积(PTP)、内源性呼气末正压(auto-PEEP)以及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 结果前后两次PCMV及PSV模式机械通气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第一次的PCMV、PSV与ASV具有可比性.ASV分别与第一次的PCMV和PSV相比,各项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潮气量(VT)较第一次的PCMV和PSV高(P<0.05),总呼吸频率(fT)、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明显偏低(P<0.05);病人所做的呼吸功、气道闭合压、吸气时间压力乘积亦明显降低(P<0.05);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发生率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中,平均动脉压(MB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和左心输出量(CO)等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ASV是根据病人呼吸力学情况自动调整通气参数,能获得与常规通气模式相似的通气目标,在降低气道压力,减少病人的做功,降低中枢呼吸驱动,降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发生率方面较PCV和PSV具有优越性.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压力控制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呼吸力学 血流动力学 气道闭合压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骆建军 王波 方雪玲 孙平 陈飞翔

310013,杭州,解放军第117医院重症监护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重症监护室中心

国内会议

首届全军重症医学论坛

南京

中文

74-77

2006-06-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