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早期诊断急性心梗的价值评价
目的:确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区分AMI患者与疑似病人的能力,比较H-FABP与临床现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早期入院(胸痛症状发生12h以内)的有急性胸痛症状的27例AAMI患者与56例心梗疑似患者组成待研究人群,对每位患者血清H-FABP浓度及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Myo)进行定量.绘制三种标志物在该人群中用于诊断AM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并对三种标志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 结果: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早期入院的急性胸痛发作人群中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H-FABP0.966(95%CI:0.930~1.000),AUCcTnI0.914(95%CI:0.837~0.992),AUCMyo0.805(95%CI:0.708~0.903).AUCH-FABP与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显著性大于AUCMyo(P<0.05). 结论:H-FABP具备在心梗早期区分AMI与疑似病人的能力;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H-FABP定量检测用于胸痛症状人群中AMI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较高.
脂肪酸类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清学诊断
张鹏 王前 郑磊 曾方银 裘宇容 刘杰
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510515
国内会议
2006年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五届组稿会
长春
中文
99-102
2006-07-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