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安徽超强毒株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本文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从临床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别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H03、JG04和QJ04株,对4周龄未免疫鸡的攻毒致死率分别为92%、83%、67%,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IBDVVP2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序列共有492个核苷酸,编码164个氨基酸.关键位点的氨基酸变化特征:第一亲水区P222A、疏水区的K249Q和S254G、N279D和T284A,与超强毒参考株UK661、HK46、OKYM和CH1-97极为相似,而与致弱株Cu-1)及变异毒株Var-E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3株IBDV分离株均属超强毒株.
IBDV 超强毒株 分子鉴定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王桂军 吴忆春 魏建忠 李郁 何长生 韦平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省兽医工作站,安徽,合肥,230022 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5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暨第六届代表大会
大庆
中文
443-447
200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