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T灌注的实验研究
迟发性脑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最主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蛛网膜下腔的血块刺激血管壁,引起颅内动脉或(和)微循环发生痉挛,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脑缺血或脑梗死,这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治疗效果仍未显著提高,由于临床缺乏一种可靠、敏感的检测手段,迟发性脑缺血还不能准确的预测和及时诊断,因而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或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未显著下降.故寻求一种可靠、敏感、简便的检查手段已变的非常迫切和重要.为此,本实验在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来模拟临床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利用perfusion-CT检测了SAH后的脑血流(CBF)、脑学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并探讨这些参数的变化与SAH后的病理、血液动力学、组织细胞学和脑血管形态学等改变之间的联系,旨在为临床预测、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痉挛(CVS)提供可靠、敏感、客观的指标.
动物模型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迟发性脑缺血 影像诊断
姚选军 胡春洪 于涛 陈杰 范晨 郭亮 沈海林 傅引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215006
国内会议
扬州
中文
313-316
2006-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