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106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均有异常发现,包括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走行迂曲、血流束改变和频谱异常;(3)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4)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颈内动脉支架植入均使用远端保护装置,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塞.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临床诊断 卒中 血管内治疗
刘勇 帅杰 郑健 李黔宁 邓志宽 黄华 谷月玲 肖道宏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400037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03-306
2006-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