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数字地形信息和地统计的区域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鉴于森林空间分布与地形的紧密相关,以及其自身蓄积量存在的空间差异,本文把分析建立在地形信息的基础上,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武夷山森林资源的空间格局.首先,通过对叠加上地形信息之后的武夷山主要树种(杉、松、阔)分布图的分析,我们得出,地带性植被阔叶树由于受人为干扰趋向往高海拔、坡度陡的山地分布;而杉木林是在长年人工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占据林分的首要地位,因此主要分布在人类经营活动容易进行的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马尾松适生性较广,但从它的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以看出马尾松较明显倾向于(半)阳坡,相反它在阴坡则有最少的分布.其次,地统计的分析发现各向同性的块金方差与基台值之比C0/(C0+C)为0.5,也就是说该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相关与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相等,变程约24km,和每km2平均海拔的变程十分接近.在各向异性的变异中,4个方向上的变异函数0°和45°曲线变化规律一致,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变异函数上升,达到基台值附近趋平,但90°和135°方向上,变异函数曲线的斜率则急剧上升.由这个结果可以判断,武夷山林区,虽然其本身优越的地带性自然条件所带来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仅管也存在起伏变化明显的地形,但是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已较大程度地改变森林天然的空间分布的格局.

DEM 地形信息 蓄积量 地统计 空间格局 森林资源

曾宏达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国内会议

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

福州

中文

453-460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