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肝病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3亿.虽然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地遏制.目前随着人工肝和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终末期肝病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技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慢性肝病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慢性肝病的防治仍然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我们仍然任重道远.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肝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微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肠道微生态与肝脏不但在解剖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常情况下,肝脏可清除来自肠道的包括内毒素、氨、吲哚、酚类、短链脂肪酸、假性神经递质前体等各种毒素,还能清除肠源性细菌、真菌等.一旦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时,肠道微生态可发生显著变化,进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产物大量移位进入肠外器官,过度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这大大加快了慢性肝炎重型化,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感染的进程.反之,内毒素血症、胃肠功能不全等又可通过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加重肝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无菌和悉生动物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内毒素对肝脏库普弗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完善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有关肠道微生态平衡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特别是通过重建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来延缓和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如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代谢组学”概念的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尼科尔森就认为肠道菌群代谢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现将近年来的进展作一介绍.

肝病 微生态学 肝脏疾病

李兰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310003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肝脏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

大连

中文

27-32

2006-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