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绿脓假单胞菌AMPC酶阳性菌株的检测及整合子参与的多重耐药

革兰阴性杆菌除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如ESBLs)外,AmpC酶的产生已经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而ESBLs、AmpC酶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了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头孢菌素酶”1”,由ampC基因编码.细菌一旦产生AmpC酶,则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及舒巴坦、他唑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可见AmpC酶阳性菌几乎对当前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此种耐药株可在医院流行,对重症患者及ICU患者的治疗构成严重威胁.1997年至2000年欧洲不同国家的耐药监测显示革兰阴性菌中高产AmpC酶的菌株检出率为16.8%~55.4%,而ESBLs检出为25.0%~39.6%”2”.而东欧报道肠杆菌科细菌中产AmpC酶和ESBLs的比率分别为47%和28%”3”;提示AmpC酶的产生已有超过ESBLs的趋势.

绿脓假单胞菌 AMPC酶 阳性菌株 多重耐药

杜艳 刘华 单斌 黄东 邵天波 郭翀 陈端

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

银川

中文

56-59

200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