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中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的功能分析
由于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lones,FQs)药物的杀菌谱广,可以大量人工合成,结构上具有可塑性,该抗生素在控制人和动物细菌感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其年销售量占抗生素市场总份额的20%左右,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居第二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也导致世界各地不同菌属,如沙门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中已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喹诺酮耐药性质粒、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膜通透性的改变.大部分拓扑异构酶的突变集中在GyrA,GyrB,ParC和ParE亚单位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theQuinoloneResistance-DeterminingRegions,QRDRs)中.将带有点突变的拓扑异构酶基因克隆到多拷贝质粒上,在细菌内通过基因的显性测试(Dominanttest)初步证明了这些点突变的功能,但由于多拷贝质粒上的基因在表达量、表达调控等方面区别于细菌染色体上的单拷贝基因,这一方法不能准确反映这些点突变的功能,另外,显性测试也不能阐明不同点突变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到目前为止,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细菌染色体上对拓扑异构酶上不同点突变功能进行准确测定的研究仅限于空肠弯曲菌gyrA基因,没有研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细菌染色体上对大肠埃希菌中不同拓扑异构酶上不同点突变的功能进行准确测定.
肠杆菌 氟喹诺酮 耐药机制
崔生辉
100050,北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28-31
200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