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CpG通过TLR9刺激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DCs表型和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pDCs在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名健康人外周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的频率,同时检测CpGODN2216刺激后pDCs表型及分泌IFN-α的功能变化特点,从而初步鉴定pDCs的免疫学特性,并分析HBV慢性感染患者外周血pDCs频率、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结果:(1)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可得到纯度大于95%的pDCs,CpGODN2216刺激纯化的pDCs使之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CD83,并产生大量的IFN-α.与健康人比较,HBV感染病人外周血中pDCs频率明显下降;经CpGODN2216刺激后,其表面CD80和CD40表达明显下降,产生IFN-α的能力也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pDCs产生IFN-α含量与ALT呈明显负相关,但与血浆病毒载量无明显相关.结论:pDCs是人体最主要的IFNα产生细胞,CpGODN可以刺激pDCs成熟并分泌大量IFN-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s频率、表型和功能明显下降,这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致病机制.

浆样树突状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CpG ODN IFN-α

刘庆峰 张政 姚金霞 施明 张晖 王福生 刘庆峰 毛远丽

北京,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临检中心,100039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肝脏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

大连

中文

132-135

2006-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