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灰飞虱:死灰复燃还是烟飞灰灭?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常年在水稻上的种群比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出现得早,但密度较后两者都低,对水稻的直接损失较少,而且种群增长的密度制约效应很强,天敌作用明显,一般只作为次要害虫看待,个别地区曾经”烟飞灰灭”,难觅其踪迹.但近年来,灰飞虱种群”死灰复燃”、暴发成灾,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穗部直接吸汁为害影响产量和品质,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成灾流行了近10年,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正处于大区域流行期.耐药性强、常年迁飞与本底越冬虫源相结合,种群存在遗传分化等可能是近年灰飞虱种群暴发的部分原因.应加强对灰飞虱长期种群时空动态的监测和机制的研究,阐明迁飞在种群变动、传毒中的作用和机制,掌握种群分化与传毒因子间的关系,开发新的作用机制的有效控制手段.共生细菌Wolbachia的发现和操作可望为控制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麦类病毒病提供一种新途径.

灰飞虱 水稻 病毒病 种群变动 系统控制

祝增荣 李红叶 程家安 王华弟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生物学研究室,浙江,杭州,310029 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浙江,杭州,310020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356-363

200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