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设计方法
混凝土以其能配制从C10至C100以上的强度,能浇注进任何形状尺寸的模型,并能用钢筋、纤维直至预应力筋进行增强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道桥、涵洞、海港、空港,直至海上采油平台,原子反应堆等所有土建工程.在混凝土技术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世界各国曾有无数工程技术人员对混凝土配制的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许多国家的有关标准中,也曾针对某些情况提出过若干配制参考数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从学习前苏联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经验,提倡采用干硬性混凝土生产技术.配制干硬性混凝土所用的浆体很少,骨料很多,经强力震荡成型,可以生产出质量较好的混凝土制品.例如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生产路缘石、沟盖板等构件仍多采用翻转模板生产干硬性混凝土制品.生产成型后立即翻扣脱模,成品整齐地排列在地面上,只要浇水覆盖养护即可,模板的周转率很高.而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预制构件很少出现裂缝.七十年代出现高效减水剂,解决了拌和水与水泥之间的絮凝问题,减少了拌和水量,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匀质性,从而使现场浇注的混凝土逐渐由低塑性向塑性及流动性发展.到八十年代后期,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预拌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由于这种混凝土浆体含量高,相应地骨料含量减少,而我国骨料来源多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骨料的粒形级配较差,导致预拌混凝土多采取加大砂率、减少粗骨料的配制方法,加上施工抹压,养护等工艺跟不上,以致出现裂缝的频率很高,成为混凝土工程界的大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 矿物掺合料
傅沛兴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北京,100039
国内会议
广东珠海
中文
139-144
2006-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