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生物材料人工食管的系列研究--动物实验、内镜下观察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以专利化组织处理技术研制新型生物材料并体外构建人工食管,采用不同的术式将人工食管植入犬食管缺损模型,重建食管并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通过胃镜及病理学观察”新生食管”的结构、重塑及再生过程,探讨其愈合机制. 方法:将人工食管以不同吻合方式对2组共45只中国杂种犬进行胸段食管缺损植入重建. 结果:二组的围术期存活率分别为53.3%(8/15)及93.3%(28/30),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0%(6/15)及6.7%(2/30);”叠瓦套入式”吻合法可明显降低术后吻合口瘘(P<0.01).胃镜下发现”新生食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狭窄,经扩张或支架置放可完全缓解.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新生食管”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3~6m后”新生食管”可完成鳞状上皮覆盖,1y后黏膜下层可见黏膜下肌层、腺体及神经再生. 结论:生物材料人工食管植入后可短暂替代食管缺损,机体可新生修复出有鳞状上皮完全爬覆的”新生食管”,术后吻合口瘘与吻合方法及构建材料选择等因素有关,”叠瓦套入式”吻合法可明显降低吻合口瘘.术后狭窄经妥善的内科治疗可缓解.术后1年”新生食管”的高级组织结构可再生.

人工食管 生物材料 组织病理学 食管缺损模型 食管重建术 吻合口瘘

张兰军

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510060

国内会议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

乌鲁木齐

中文

624-629

2005-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