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带微物理特征分析

本文对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吉林省中南部的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带天气个例,使用MICAPS、卫星、雷达资料,机载热线含水量仪和PMS系统等资料,总结了其宏观特征,分析了其微物理特征,探讨了其云粒子增长机制和人工催化可能性.这个雨带发生在华北气旋暖区内,由一个减弱中尺度对流云团演化而成.雨带尺度150km×45km,云顶高度5300m,温度-7.8℃,回波强度30~40dBZ,云中对流较强.飞行上升阶段雨带平均液水含量是1g/m3,平均冰水含量是1.058g/m3,0℃层以上液、冰水含量反相分布.FSSP小云滴平均浓度是100个/cm3,平均直径是8.83μm.2DC冰粒子平均浓度是56个/L,平均直径是159μm.2DC冰粒子直径随高度降低而增大,冰晶起源于云顶部,下落中通过凝华缓慢长大,再通过凇附、黏连迅速长大.飞行下降阶段雨带平均液水含量是0.35g/m3,平均冰水含量是2.129g/m3.FSSP小云滴平均浓度是40个/cm3,平均直径是9.12μm.2DC冰粒子平均浓度是203个/L,平均直径是185μm.云体上部基本冰化,冰粒子浓度剧增.冰晶通过攀附增长,平均直径较大.在雨带发展期进行了人工催化,催化后云微物理特征和雷达回波有明显变化,很可能是人工催化的结果.

中尺度 对流雨带天气 云团微物理 人工催雨 雷达回波

于勇 金德镇 谷淑芳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贵阳

中文

24-30

200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