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宋、元时期广西的乳光釉研究

早在两宋交替之际,在广西桂林附近的青瓷窑场又派生出一支烧制乳光釉异军,它开始生产于严关窑,到宋末元初由于战乱,严关窑工匠逃散使得乳光釉生产扩大和发展,南至柳城,北至全州,生产近400年历史,但在各种文献中却找不到对它们的任何记载.广西桂林博物馆李铧和周华先后对广西生产乳光釉的严关窑、东窑、上窑、柳城窑、永岁窑、里雍窑、凤山窑、山北州窑等八处窑址进行考查”1,2”,认为广西各地早期乳光釉生产因传承严关窑,而在器型、釉色、装饰和制作工艺上与严关窑雷同,均以龙窑烧制,胎瓷化程度高,釉色多为月白、灰白,少天青,天蓝尤其难见,器型多碗、盏、盘等日用瓷.各窑均不见红斑,釉层薄而亮泽,乳光釉瓷器的器足皆为严关窑初期之浅宽圈足,为广西宋代其它青瓷窑所不见.本课题利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系统研究广西乳光釉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等等,揭示广西乳光釉内在本质.

广西 乳光釉 陶瓷科学

孙伟燕 张志刚 周学林 钱伟君 李铧 周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200050,中国 桂林市文物商店,广西,桂林,541000,中国 桂林博物馆,广西,桂林,541000,中国

国内会议

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上海

中文

318-326

200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