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谈中医缺血脑保护的对策及研究方向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不仅是常见的临床急症,而且是严重的社会-医学-经济问题.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却相当缺乏,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干预策略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缺血半暗区(ischemicpenumbra)和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cascadeofdamage)概念的提出”1””2”,在过去的10余年中,对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探索取得了几项重要的成果,但也有不少意想不到的失败,这其中主要的成果都与溶栓疗法有关,特别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是1996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3小时内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应用.但是,在严格限定治疗时间窗的情况下,美国仅1﹪-2﹪的患者能接受这种治疗,而在对患者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公共机构的积极行动,可能仅可将接受治疗的患者增加5﹪-10﹪,而且如何有效的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又成了一大难题”3”,加之溶栓治疗的严重副反应,即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及再通后再闭塞等,因此,各国学者当前愈来愈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那么,何谓神经保护呢?这就要从缺血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谈起.1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特点2缺血性脑卒中药物干预策略3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干预策略4小结然且,目前缺血脑保护的中医药的研究多局限在神经保护研究,而很少致力于神经修复的探讨,没有真正独立和创新的民族工业,中国将无法在21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因此,我们认为缺血脑保护的神经修复的研究,尤其是中医药促进神经干细胞再生的研究,可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商机.

神经保护 神经修复 流行病学 中西医结合

沈思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南京,210002

国内会议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症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

广州

中文

300-303

2005-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