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海洋地理环境及自然保护价值

海岸带是海陆的过渡带,不论从动力地貌与沉积过程,还是湿地生态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系统.热带的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和温带的盐沼海岸等生物海岸,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江苏小庙洪牡蛎礁早在上20世纪60年代已被某些学者所谈及,但由于它的面积较小,孤悬在潮汐水道中,不太引人注意.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海岸带与滩涂资源综合考察,也把它忽略了.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海洋开发及保护的意识深入,牡蛎礁神奇的面纱正被逐渐揭开.牡蛎是一种海洋底栖生物,生长在盐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1”.天然的现生牡蛎多附生在潮间下带或低潮线附近的岩石或其他硬构件上,但难以形成牡蛎礁体.而现生牡蛎礁体则生活在潮下带,在低潮线下2~8m,如小清河口”2”.有意义的是牡蛎礁体与淤泥质海岸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渤海湾与莱州湾海岸的古地层里发现了古牡蛎礁体”3~5”.这些礁体已因海面下降而居于现代海面之上.研究者们确认了牡蛎礁体的环境意义,但缺少现生牡蛎礁与之进行对比.小庙洪牡蛎礁的科学发现则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全国沿海的潮间带上目前尚未见报道有鲜活牡蛎附生的牡蛎礁存在.本文介绍了江苏小庙洪牡蛎礁海洋地理环境及自然保护价值.

江苏 海洋地理环境 自然保护 牡蛎礁

张忍顺 张正龙 葛云健 于蓉 顾勇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与滩涂研究所,南京,210097

国内会议

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广东韶关

中文

302-306

2004-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