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特征及形成演化
丹霞地貌是在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基础上发育的特殊的岩石地貌,由于独特的山体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丹霞地貌一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地文景观资源,丹霞地貌成因与开发利用也是地学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赣南地区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分布赣南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雨量为1605.4mm,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北部边缘地带,中生代红层广布,是丹霞地貌景观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1”,特别是在贡水流域,以周田和宁都为中心,形成通天岩、翠微峰、通天寨、罗汉岩、汉仙岩和青龙岩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丹霞地貌景观区(图1).区内发育丹霞地貌的中生代红层可分为:晚白垩纪早期的赣州组(K2g),主要由紫红、棕红色的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组成,中间夹有灰绿、紫红、灰黄粉砂岩、紫红色泥岩等,局部有凝灰岩、岩盐、石膏等,厚度为595~2406m;晚白垩纪中晚期的南雄组(K2n),上部为紫红、砖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夹少量砂砾岩和灰绿色细砂岩.下部为紫红、砖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夹少量细砂岩和粉砂岩,厚度584~7300m,与下伏赣州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本文介绍了赣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特征及形成演化.
丹霞地貌 地貌形态 赣南地区
葛兆帅 杨达源 任朝霞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徐州师范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徐州,211116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国内会议
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广东韶关
中文
267-271
2004-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