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调整对于洪水过程的响应模式
在河床形态调整方面,Schumm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一套关于水沙条件变化后河床形态调整方向的定性预测关系”1”,作者分别从年系列”2”和洪水系列”3”的角度探讨了包含高含沙水流在内的更大含沙量变化范围的黄河河床形态调整行为,对Schumm的模式进行了修正.由于Schumm模式及修正模式都只以宽深比为指标,不能完全反映黄河下游河床形态调整过程中宽深比变化的各种具体模式,有必要进一步作具体分析.我们以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整编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基本资料汇编>中所列的从1950-1985年间的297场洪水为基础,增补各场次洪水的实测流量过程和最大含沙量数据,得到既有河床形态值又有最大含沙量值的洪水.受洪水传播过程和沿程支流汇入的影响,所统计的花园口、孙口和利津站的洪水场次分别为218、205和207,洪水前后取相同流量进行比较.本文仅考虑横断面形态的调整.
黄河下游 河段 河床 洪水 响应模式
张欧阳 许炯心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43001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国内会议
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广东韶关
中文
146-150
2004-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