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里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湿润指数(即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而”土地退化”是指在使用土地中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如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如盐渍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等”1”.我国防治荒漠化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荒漠化加速发展的势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仅是局部得到治理,整体仍在扩展,特别是2000年春季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再一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是当前进行荒漠化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地处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沙质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开展该区沙质荒漠化发生及其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拟对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和发展趋势作初步探讨.

山西省 土地荒漠化 风蚀 水蚀 地貌

苏志珠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

国内会议

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广东韶关

中文

213-217

2004-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